当前位置:首页 > 养老投资 > 正文

2022年中国银行业十大新闻

记者 李林鸾、仇兆燕、胡杨、于晗、冯娜娜 实习记者 许予朋、杜肖锦

2022年12月30日,由《中国银行保险报》评选的2022年中国银行业十大新闻正式出炉。

1 精准发力纾困解难,银行业助力稳经济大盘

2022年以来,面对疫情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召开多次重要会议,部署稳住经济大盘工作。金融监管部门坚持“以我为主”,持续为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同时,通过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等手段稳定汇率。银行业也与国家重大战略同频共振,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在突出位置,主动跟进融资需求,创新信贷服务模式,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资金支持,对中小微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做好受困市场主体金融服务,以金融“活水”浇灌实体经济。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8.08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多种金融工具的多管齐下打通了重点领域信贷支持的堵点难点,强化了薄弱环节,缓解了小微企业等的生存、经营压力,积极维护了社会稳定。

专家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

2022年,受国内外超预期突发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市场主体面临较大困难,有效需求不足。反映到金融领域,困难突出表现为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对此,金融业主动作为、靠前发力、强化跨周期调节,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着力稳定融资总量,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首先,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2022年,我国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有力支持复工复产、稳链保链。其次,持续优化信贷结构。2022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投向在结构上不断优化,对一些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了大力支持,包括对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领域加强信贷支持,为扩大内需提供支撑;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受困行业企业加强信贷服务,为助企纾困提供支持;支持绿色金融、科技金融领域,为结构转型提供动力;为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提供助力。最后,力促降低综合融资成本。今年以来,金融业从降低实际贷款利率、贷款延期还本付息、主动减费让利三方面入手,力促综合融资成本降低。

2 “三箭齐发”助房地产融资,多措并举加速生态重塑

2022年,受疫情影响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调整,面临“保交楼”、开发投资增速放缓等压力。金融监管部门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持续完善房地产金融管理长效机制,合理满足房地产市场融资需求。一方面,稳妥处置恒大等部分头部房企风险;另一方面,配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等部门及时出台措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更于近期出台16条金融支持房地产举措,全力以赴推动房地产业筑底回升。当前,能够有效化解房企流动性风险的信贷、债权、股权融资“三支箭”已齐齐发出;多家商业银行与重点房地产企业签署意向性融资协议,各项涉及“保交楼”、房地产企业并购重组的金融支持政策也接连出台。在一系列综合施策下,目前,部分房企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得到缓解,房企信用风险得到改善,对化解金融风险、稳定宏观经济,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专家点评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

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经济中至关重要的支柱行业,也是稳增长、稳大盘的工作重点之所在。当前, “三箭齐发”畅通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对于房企开发端、销售端、经营端等会起到非常好的资金补给作用,将有效改善优质房企的流动性以及资产负债表。更重要的是,金融业对房地产企业(特别是优质民营房企)的支持,将会有效提振市场对相关企业的信心。预计在2023年,金融机构将继续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重点,从供求两端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支持力度,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企业风险,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3 提高金融治理体系水平,建立常态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2022年金融监管部门坚持依法监管,坚持立法、执法和监督三者并重。在完善监管制度框架方面,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稳定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已先后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同时,金融监管部门坚持问题导向,抓紧建立常态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坚持市场化和法治化处置思路,审慎使用“外科手术式”的接管手段,持续提升执法效率和效果,加强重点领域的监管执法,常态化开展股东股权和关联交易专项整治;依法严格规范监管行为,提高监管透明度,优化立法程序。同时发挥存款保险、保险保障、信托保障等行业保障基金市场化处置平台的作用,建成更加高效的基金使用机制,依法从严打击金融违法犯罪,压实金融机构主体责任。

专家点评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是金融治理的关键所在。金融监管和金融稳定政策框架的不断完善为金融业良好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金融稳定专门立法是金融治理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养老保障产品投资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和金融稳定发展。在风险处置方面,应坚持市场化和法治化处理问题金融机构,使市场正确树立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同时应严厉打击金融犯罪,提高金融违法成本,有效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4 个人养老金制度第三支柱启动,银行助力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实现需要制度的完善和产品的丰富。2022年,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启动。年内,银保监会发布多个通知,推动养老理财试点产品范围逐步扩大和相关产品服务不断丰富。特别是11月发布的《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个人养老金业务范围,对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个人养老金产品等提出具体要求。截至12月初,34家机构获监管批准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其中又有16家入选证监会发布的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录和个人养老金基金销售机构名录。随着制度的逐步明确,银行业随即启动了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工作,打响个人养老金账户“卡位战”。随着特定养老储蓄等多元多样的养老金融产品不断涌现,银行业有序有力有度地为人民提供养老服务,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发展将提速。

专家点评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王剑: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提出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此次《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适时推出,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决策部署的举措,将进一步促进个人养老金业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商业银行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一,商业银行具有强大的账户管理能力。个人养老金制度运行的核心是账户,个人养老金参加人只能选择一家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确定一个资金账户,此账户具有唯一性。第二养老保障产品投资范围,商业银行具有突出的渠道优势,线下网点分布多,客户信任度较高,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触达更广范围的客户群体。第三,商业银行具有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可以通过不断探索创新个人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全方位的养老服务需求。

5 创新金融服务,保障新市民安居乐业

2022年3月,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围绕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强住房金融服务、完善健康和养老金融服务、支持新市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子女教育、积极优化开户等方面,因地制宜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目前,超过22个地方银保监局已细化了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具体政策,银行业也做了多项探索,助力3亿新市民安居乐业。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举措。服务好新市民的金融需求,对促消费扩内需、激活城市发展活力、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点评

中国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

推进新市民金融服务,有效满足新市民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险、养老、住房、创业和就业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能促进新市民加快融入城镇。同时,通过金融助力新市民发展,有助于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目前新市民有3亿人,新市民金融服务需求广泛,这对金融机构来说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新市民金融发展充分体现了金融服务以人为本、金融为民的发展理念。但新市民金融面临信用信息不够健全、人口流动较大、个人金融需求小而散等问题,这对于金融机构产品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风控能力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6 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缓解银行息差压力让利实体

2022年4月起,人民银行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可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这是自2021年6月人民银行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形成方式以来,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项新动作。在此基础上,9月中旬,部分全国性银行主动下调存款利率,带动其他银行跟进调整。这标志着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向前迈进重要一步。从宏观层面看,存款利率下行有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为推动降低实际贷款利率、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供空间。从行业层面看,下调存款利率有助于适当缓解当下银行业所面临的净息差收窄压力,特别是对于负债来源以储蓄为主的中小银行而言,此举能够提升其经营稳健性。个人存款利率下调,缩降成本让利实体经济。

专家点评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温彬:

自2019年8月LPR改革以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成效逐步显现。2022年,在政策利率下调基础上,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累计下调15bp和35bp,并带动新发放贷款利率下行至历史低位,有效降低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也导致银行净息差持续承压。为此,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相应跟进,通过此次改革,有助于形成“政策利率—市场利率—贷款利率—存款利率”的良性循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加畅通;同时,在保持净息差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鼓励银行机构进一步降低实体部门融资成本,支持信贷有效需求回升,巩固经济回稳向上态势。

7 稳妥推进改革、化险,提升中小银行发展质量

中小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中小银行发展质量亟须通过改革来提升。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亦明确指出要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2022年以来,银保监会不断推进中小银行改革与治理。一方面,稳妥有序推动地方法人银行兼并重组,如5月,中原银行吸收合并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焦作中旅银行,7月,沈阳农商行顺利完成辽阳农商行和太子河村镇银行的承接工作;另一方面,不断深化农信社改革,4月18日,浙江农商联合银行的挂牌成立标志着中国深化省联社改革“第一单”正式落地。11月下旬,河南、辽宁两地相继披露省联社改革方案,分别表示将组建河南农商联合银行、辽宁省农商银行。上述举措稳妥推进了中小银行防范化解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更有助于健全地方金融服务体系。目前我国中小银行总体运行平稳,风险可控。

专家点评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

中小银行是我国多层次、广覆盖银行机构体系的重要部分,在服务中小企业、助力地方经济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2022年,我国继续深化中小银行改革与化险工作:一方面,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挂牌成立,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取得新突破,其成功经验为各省区改革树立标杆;另一方面,中小银行重组合并加快推进,一批省级城商行、市级农商行加快组建,稳健发展能力获得提升。下一步,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根源上解决中小银行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并着力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中小银行。

8 完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建设,优化供给能力和水平

2022年,绿色金融相关制度体系建设加快完善。6月,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低碳领域;鼓励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培育和壮大绿色金融市场。截至2022年6月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19.55万亿元,同比增长40.4%;绿色债券存量规模1.2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金融机构作为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在“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使命。绿色金融制度的完善发展有利于提高绿金供给能力和水平,更能提升我国绿金市场对全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专家点评

中国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迅速,绿色制度和标准短板加快补齐,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积极与国际相结合。截至目前,我国绿色信贷和债券规模分列全球第一、第二位,绿色金融产品不断丰富。但目前绿色金融仍难与绿色经济发展相匹配,这就需要国内继续完善绿色金融发展顶层设计与中微观激励相容机制设计,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工作,起步阶段需要对绿色金融创新活动和绿色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等方面给予适当政策激励、强化监管、规范信息披露制度等,推动绿色产业经济创新与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9 净值型产品占比超95%,理财市场转型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2年,随着资管新规全面施行,理财业务转型持续深化,理财市场规模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截至6月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7.72万亿元,占比95.09%,较去年同期增加16.06个百分点,净值型产品存续规模及占比均已达到较高水平。更为规范健康的理财市场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其中。截至2022年6月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9145.40万个,同比增长49%。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4172亿元,较去年上半年增加34亿元。随着理财市场进入“全面净值”时代,银行理财的收益和风险都更加公开透明,产品净值波动幅度加大甚至“破净”逐渐成为理财市场的“新常态”。而年内经历的两轮“破净潮”以及净值修复过程,也让银行及理财公司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提升投研能力及投资者保护与教育的重要性。

专家点评

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

2022年,理财公司已成为理财业务的发展主体,银行理财进入全面净值时代,呈现公募基金化,净值波动成为常态。银行理财客户近1亿人,理财的变化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由于现金管理类理财以外的开放式(含定开类)理财产品市值法估值,净值波动明显加大,理财投资难度上升。理财投资应与自身流动性需求、风险偏好等相结合,选择投研实力较强的理财公司,尽量长期限投资,降低净值波动对投资回报的影响。银行理财仍是居民实现资产稳健增值的好选择,随着居民财富的增长,理财规模仍将稳健增长。

10 数字化转型进入规范发展阶段,为银行服务提质增效赋能

2022年伊始,《“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等政策陆续出台,明确了“十四五”期间行业金融科技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目标,加快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成为我国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金融业需要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随着行业法规、标准等逐渐完善,产业逐步进入更加规范的发展阶段。金融科技不断实现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助推科技创新与核心竞争力提升。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金融科技投融资总额达到531.3亿元,融资事件总数达到184笔。同时,受全球疫情影响,近年来企业和居民消费交易模式发生转变,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服务的“无接触经济”新业态已然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银行的“个性化、智能化、实时化、综合化”金融服务融入居民各类生活场景,形成“无接触”的客户服务与经营模式。

专家点评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

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数字化转型是银行未来发展的关键,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银行的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有效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营销数字化能够帮助银行锁定目标客户群体实现精准营销,业务数字化能够促进银行优化业务流程,进一步提高银行各项服务的效率,风控数字化能够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帮助银行完善风险防控。

2022年中国银行业十大新闻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相关文章:

  • 年度回顾|2022年的人身险,五大新契机释放新“曙光”2023-01-04 20:37:55
  • 一年期以上人身险产品信披规则出台,首提披露分红实现率指标2023-01-04 20:37:55
  • 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出台 护航养老金入市2023-01-04 20:37:55
  • 社保基金投资哪些范围?2023-01-04 20:37:55
  • 太平养老颐养天天2023-01-04 20:37:55
  • 养老政策新政(2022国家最新养老政策解答)2023-01-04 20:37:55
  •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满一周年 产品入围个人养老金投资范围概率加大2023-01-04 20:37:55
  • 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这家经验丰富的公募基金都做了哪些准备?|基金养老新时代2023-01-04 20:37:55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