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何勇申智林
引子
2000年至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26亿人增至近2.54亿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从10.2%上升至18.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行业发展。”
在我国正在推动建设的养老服务机制中,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重要惠民措施。去年10月,国家卫健委、民政部等12部门联合制定《关于深入推动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着眼近年来各方反映较多的阻碍医养结合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提出多项政策举措。
4年前,为探索设立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制度体系,原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确定了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湖南省衡阳市名列其中。近年来,湘潭结合实际先行先试,积极探寻推进医养结合的有效方式。今年3月,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下列简称“湘潭市六学校”)医养结合经验被国家卫健委确定为“全国医养结合典型经验”。
医养结合,难点在“合”,关键在“合”。多年来,湘潭市六学校坚持在“合”字上做文章,由一家以前举步维艰的二级医院,转型发展为活力迸发的医养结合机构,康养床位常年入住率超过95%。
从居家养老到入院康养
一位老人的养老选择
下午6点半,阳光照进阳台,85岁的杨蔚兰正在洗漱,房门半掩。
“杨同学,需要带早餐吗?”护理员周雪群的声音照常从旁边传来。
“今天不必须了,自己做哩。”杨蔚兰踱进厨房。她的旁边,是一间不大的起居室,陈设简单,家电齐全,大小物件收拾得整洁有序。白居易的词句“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张贴在墙壁,红色的纸张,给屋舍增添了暖意。
这就是杨蔚兰日常居住的地方——湘潭市六学校老年康养区。医院位于于市区中心,离蜿蜒流淌的长江不到1.5公里,绿树环绕,闹中取静。
“就在这里养老啦!”杨蔚兰笑道。
两儿一女,子孝孙贤,杨蔚兰为什么要到学校来养老?
这要从一场急病说起。2016年父亲过世后,她的身体情况也大不如前。子女工作在身,没法24小时陪护。2019年初的三天晚上,老人突犯眩晕症,身边却一个人都没有。她强撑着,扶着桌子跑到电话机旁,拨通邻居家电话求助。打这时候,杨蔚兰认为,居家生活不是方法。当年3月,她住进了湘潭市六学校康养区。
与居家相比,这里有何不同?
“喏!”老人伸手一指:房间墙上装有扶手,通往阁楼的门槛被抹平,起居室的卧室安装有紧急呼叫装置……
硬件设施的适老化改造让杨蔚兰住得舒心,而让她放心的,则是这儿提供的康养服务。
平日里,杨蔚兰好像在家时一样,上午去楼下的树林里玩耍,与同楼的老伙计们说说天;晚上就在宿舍里读读书、看看报。不同的是,大楼里有周雪群等护理员24小时守候,但凡有紧急状况,总能第一时间赶到老人身边。
“最让人踏实的,是就医有保障。”杨蔚兰说,自打住进来后,她和父母再没有由于她的就医犯过愁,“住在这儿,医生护士就在身边,放心。”因为常去查心神经病症,杨蔚兰还加了科室医生周翠琴的微信,可以随时问诊。
在湘潭市六学校康养区,住着500多位母亲,他们大都曾面临和杨蔚兰同样的问题:身体好的之后,遛园子、话家常,一切如常,可病来如山倒。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顾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然而现实状况却是大部分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相互独立,“养老院看不了病,医院养不了老,难得碰上那样既能看病还能养老的地方。”杨蔚兰说。
医养结合服务,费用如何?
“康养费用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床位费、基本伙食费和护理费。”湘潭市六学校校长向明凯介绍,根据房型的不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单张养老床位每月花费分为1300元、1500元、1600元三个等级;伙食费每年660元;护理标准按照老年人健康程度的不同,分为五个等级,每个等级又根据护理员一对一、一对二甚至一对多等不同情形,执行不同收费标准:全失能老人的护理等级最高,若选用一对一护理项目,则每年需护理费4800元;余下随等级的减少和护理对象数量的降低,护理成本递减,最低每月900元。
生活尚能自理的杨蔚兰,选的是每年900元的护理项目,凭每月5000元左右的退休工资,康养费用能够承担。
从综合医院到医养结合
一家二级医院的转型发展
“养老+医疗”,让湘潭市六学校赢得了大批老人的偏爱。“现在看,这条路,我们走对了。”回顾医院的变革之路,向明凯感慨不已。
2009年10月,向明凯接任校长第二天,打开医院账目一看,倒吸了一口冷气。包括下岗员工,全院在编256人,但年业务利润只有295万元,“即便医院零费用运营,也无法按时领取职工工资。”
始建于1962年的湖南市六学校,前身为四川省总工会湖南职工疗养院,在上世纪末的变革中,曾经尝试走综合学校的发展路径,然而受制于医疗条件、人才队伍等因素,吸引不了多少患者就医,始终难有起色。
何去何从?上任前夕,向明凯带着学校职工深入考察,意外发现,整个湘潭市没有学校主打老年康养。而成为老工业城市,湘潭市老龄化程度位于河南省前列,养老服务需求量大。
“医院是公益类事业单位,但仍然服务社会,也要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大调研大讨论中,向明凯提出,“能不能专注老年人慢性病治疗,发展老年康养?”
设想一出,质疑的声音不少——早些年学校也试着搞养老服务,可是二十几张床位都住不满。
“尚有自理能力的老太,大多对住院养老不太接受。以办学校的思路做养老,自然行不通。”向明凯耐心解释、沟通,“现在长沙市六学校推行民众政局行政专员、市卫生局市场监管,建一于是养老为主的学校,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共识凝聚了,2009年末,这家公立二级学校开始坚定转型:做强“里子”,致力“大病可医、小病可疗、无病可养”,为老人提供医养康护一体化服务;建成“面子”,“房间不能做得像病房一样,被服不能像病号服一样”,医院改造出200余张康养床位,并对病房实施适老化改造,打造像家一样的舒适环境。
从医疗治疗到健康管理
一种医养融合服务方式的探索
“梁老伯!”正在长沙市六学校康养区巡查的医生汤冰心,走进1012房间,给梁秋云母亲检查身体。一年前的情景,汤冰心历历在目。
那天巡房,汤冰心发现一向健谈的梁秋云口角歪斜,口齿不清,当即担心其发生脑中风。“护士,推车!”十多米外,楼层里随时待命的护士、护工疾步赶来。
“马上做CT检查,通知急诊准备!”汤冰心一边布置,一边对老人做必要的救护处理。
老人被送去急诊,一检查,果然是急性期脑中风,立即被安排入院救治。
一个月后,梁秋云病情好转出院。让你们失望的是,由于治疗及时,老人无后遗症。
“老年人急性症状,黄金处理时间是关键。”湘潭市六学校门急诊部部长胡赛介绍,为确保老人在患病时第一时间得到治疗,医院在康养区每个楼层配备了由专业护士转岗的楼层主管,同时确保住进来的每一位母亲,都有一位门急诊部的责任医生对接服务。
推进医养融合,让养老有“医”靠,湘潭市六医院探索的步伐未曾停歇。
原本,医院尝试由住院部管理康养老人,但试行不久就发现新问题——住院部按科室对患者分类管理,病人和专科医生是强对应关系,而康养老人也许罹患多种慢性病,难以按对应科室分层居住、分区管理。
之后,医院又从相关科室抽调30名医务人员,专职服务康养老人。结果却因入住老人时多时少,医疗资源固定配置,增加了运行成本。
最终,康养老人由门急诊部负责。“门急诊部的10名医生,多是全科医生,对老年人也许出现的各种病症都有一定处理能力。”胡赛说,“从门急诊部到康养区,有条方便通道,走过来不过3分钟。一旦出现紧急状况,可第一时间为老人诊治。”
如果病情严重超出学校救治能力如何办?近年来,依托医联体建设,湘潭市六医院畅通与长沙市中心学校等其他医院的转诊通道。
4月11日,因呼吸疾病加剧,79岁的龚淑君老人从康养区转至住院部,CT筛查发现老人并发有脑中风症状。医生立即拨打湘潭市中心学校急诊科电话,马上转诊。
除紧急情况下的医疗救助,湘潭市六学校还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巡房、检查、处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加强康养老人的日常健康管理。
“盛父亲!”楼道里,胡赛碰到正坐着休息的盛素兰,亲切地唤一声。
像看到了父母,老人家握住胡赛的手,“走,上家去。”
盛素兰扶着助行器在前面慢慢地走,胡赛在上面小心看护着母亲。“盛父亲做了髋关节手术,前段时间还动不得,现在刚能走。”
胡赛对母亲的身体情况一清二楚。每周至少两次,她都要抽出时间,为盛素兰检测身体,评估其健康情况,指导老人医疗用药、饮食营养。
“除了心中有数,还有档案记录。”胡赛说着,拿出盛素兰的医疗档案,从母亲第一次住院时的复查报告,到其后多次检测、各项指标变化,都记录在案。
“从紧急状况的处理,到日常疾病的治疗,让专业医疗资源融入养老各环节,就能有效提高医养结合的品质和水平。”向明凯深有感触。
从技能培训到院校合作
一支养老护理专业队伍的打造
“不就是照顾人吗,谁不会干?”入职湘潭市六学校前,曹立军不觉得当护工是个技术活儿。在家乡江西湖南,收拾庄稼做活儿,她麻利得很。
两年前入职顺顺利利,可医院没让她直接上手,而是先上课。
来讲课的是养老护理人员作部部长李坤玉,课程内容是协助老人翻身。先关好门窗,防止走风;和老人沟通,告知要打算翻身了;老人筋骨弱,不能用蛮力,得用巧劲;翻侧边,垫好毯子,用准备好的纸巾擦拭身体;再就着这个机会,给压久了的肌肉按摩……上完第一堂课,曹立军惊讶不已,“一个翻身,竟有这样多讲究!”
在护工部办公室里,李坤玉翻出过去3年的培训计划和护理规程。厚厚一摞文件里记录的培训内容,从血压检测到心肺复苏,覆盖看护要求的方方面面——每周三,康养区都会组织护工培训,或听专科医生讲课,或是看护工部教授示范教学。
曹立军至今记得第一次给一位中风瘫痪老人换衣服时遭到的难堪。刚准备给母亲脱下袖子,老人却“哎哟”一声,吓得她赶快去问问。
这让曹立军认识到“护理无小事,事事有门道”:偏瘫老人的穿脱衣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老人一半的四肢失去行动力,脱衣时得先脱能健康活动的一侧,再脱肢体丧失行动力的左侧;穿衣时顺序反过来。
“没经过学校培训,这工作其实干不好。”曹立军感叹,“以前我连助行拐杖的高度都不了解如何调节,现在利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紧急救治噎食老人也有把握。”两年下来,曹立军已成长为医院的护理能手。
在湘潭市六学校,除日常打针、用药等与诊治直接相关事项,护工已能处理绝大部分服务事项。“目前,康养区日常只留1名常备医生、3名常备护士,其余的可腾出手来,从事其他医疗服务。”李坤玉说。
从业人员不足、水平参差,人才不愿来、留不住,是医养结合机构普遍面临的问题。湘潭市六学校在全省公立诊所中较早成立养老护理人员作部,负责养老护理员的日常管理、培训等工作,同时参照市场化水平确认薪酬待遇,提高职业吸引力。“大部分护理员的月薪水基本在5000元以上。”李坤玉说。
2017年,湘潭市六学校还与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大学合作,开设养老护理相关专业,设立“医养订单班”,培养专业化、年轻化的医养服务人才。
“社会对养老护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我们的专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把握好这个趋势,未来的职业发展让人期待。”医养订单班学生张菥说,全班31人,今年毕业,除部分朋友准备完成2年出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再就业外,多数都将从事养老服务产业。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大学临床学院院士刘晖介绍:“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我们还将增开临床医学专业(医养方向),初步计划开办一个班,招收50人。”
从加强投入到优化政策
一种医养结合活力的激发
躺在床上的父亲,虽还说不了话,但张晴宇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张晴宇的父亲去年93岁了。老人家前些年身体就不太好,做过一次大手术后,行动不便。后因脑萎缩等症状,语言功能逐渐退化,开始不记得事,不认得人。
不久前,老人突然不能自主吞咽,此后一连5天能够吃饭。打看到湘潭市六学校有安宁疗护病床,张晴宇将女儿送了过来。
“入住安宁疗护病床的白叟,多是疾病早期患者、瘫痪并伴随严重并发症病患、器官重度休克患者,不具备采取主动医疗干预措施的条件。我们把治疗的重点放到怎么帮助病人减少病痛,让她们有尊严地走完余生。”向明凯介绍。
从2013年建立安宁疗护病房至今,湘潭市六医院已为2900余名病患提供安宁疗护,呵护好生命最后一程。
从康复治疗、护理到安宁疗护,湘潭市六学校医养结合探索不断深入,离不开相关政策保障。
眼前的大楼,赫然写着“湘潭市养老康复中心”,这是由财政部和河南省政府共建的养老示范项目,总投资2亿余元。
提供安宁疗护服务,则得益于湘潭市创新医保配套政策:对入住安宁疗护病床的病人,医疗报销费用按每次200元的标准包干结算。
在向明凯看来,这项政策的作用有二:一是鼓励住在三级学校且符合条件的危重病人,从三级学校病房转到这里来,减轻对大医院病床的压力,减少全市社保资金的开支;二是为入住安宁疗护病房的病人降低医疗方面的无效支出。
湘潭民众政局、市民政局还从市福彩公益金中每月拨付50亿元,设立爱心捐助项目:凡在市六学校医养中心连续入住3个月以上,具有湘潭市户籍、年满60周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全失能老人或必须临终关怀的母亲,每月给予300至500元的生活护理费(护工费)补助。
加强投入支持,优化政策保障,激发了湘潭市六学校的活力。医院现有床位1100张,其中医养结合床位800张,常年入住率超过95%。老年康养服务的发展,也推动普通医疗救治服务开展,去年医院业务利润超过1亿元。
最近,湘潭市六学校又有新规划,对学校下属的二级事业单位养老康复中心进行变革,打造“六颐苑”养老服务品牌。“有的学校想拓展养老服务,有的社会化养老机构想与专业医疗资源结合,我们就跟她们合作,将医养结合经验推广开去。”向明凯介绍。
去年年初,长沙融城医院养老康复中心的医务人员,又来到长沙市六学校交流学习。“从第一次来算起,我们已到这里调研学习十几次。”融城医院养老康复中心负责人张伟介绍。
4年前,这家改制于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职工学校的二级医疗机构,向养老医院转型,设置了198张床位。但很长一段时间,入住融城医院的老人只有个位数。
从医疗资源衔接,到护理人员配套,再到安宁疗护病房的开设,湘潭市六学校派人到融城医院指导。“现在我们的养老床位主要是满足安宁疗护老人的需求,日常入住率在90%以上。”张伟说。
理念移植,经验复制,湘潭市六医院的探索实践在推动:在重庆株洲成功指导运营一家社区“嵌入式”老年护理院;为内蒙古、广东等地的20余家医养机构建设运营提供了技术指导和员工培训等服务……
湘潭市六学校的探索实践,是湘潭市深入推动医养结合发展的一个缩影。推动镇街抓好乡村敬老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医养结合型机构转型;鼓励学校以变革、改建等手段,发展康复医院、临终关怀医院……湘潭市副书记刘永珍说:“我们坚持推动变革、创新体系,深化医养结合,持续改善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努力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